在线客服
免费咨询热线

微信二维码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文章正文
  • 关于HJDL短流程脱氮除磷工艺技术颗粒污泥的研究报告
  • 发布时间: 2020-11-5 点击次数:1170 
  •  

     1.  颗粒污泥研究   

    1.1 HJDL工艺颗粒污泥是一种复杂种群、高浓度微生物挂膜颗粒化的固定化技术。该技术以生物增效载体作为基核,通过投加抗逆性强的复合物生物菌剂,在高效反应器的作用下,微生物EPS及微生物Sour等功能合力协同作用下,微生物大量富集,挂膜后形成一种相对规则、结构紧密并且具有多层结构的微生物聚集体的颗粒化污泥,其特点是结构密实、沉降性能优良、污染物处理效果明显,不易出现污泥膨胀和处理水质变差,保持稳定出水指标等特点。


     

    2.  颗粒污泥的基本特性   

    2.1 颗粒污泥培养的条件较为苛刻,且在不同市政污水、工业污水中不同操作条件和培养目的下,培育出的颗粒污泥在颗粒大小、粒径分布、数量比例、颜色、功能上也都存在着差异。


    2.2 粒径、色泽、数量

     

    颗粒污泥外表面呈橙黄色、浅黄色及棕紫色,表面含有大量孔隙,且成熟的颗粒污泥外表面光滑致密,具备清晰规则的球形式椭球型轮廓,粒径一般为0.5mm-3.5mm,且随着颗粒污泥的增加,污泥沉降速率、颗粒污泥的密度、以及污泥比表面和疏水性数值均有所增大。而污泥体积指数(SVI)则进一步减小,但当颗粒污泥粒径>4.5mm以后,因颗粒内部或核心内部传质和扩散阻力增大影响胞外聚合物的分泌和微生物生长繁殖,引发颗粒污泥外表面表层发生破裂,致使其颗粒污泥引发颗粒污泥外向内逐层疏松而重新分散为絮状污泥,因此要得到颗粒污泥最经济效率和运行状态,就必须考虑颗粒污泥粒径和生物活性等相互间的关系。


    3.   絮凝性和沉降性   


    3.1  颗粒污泥的平均密度为1.004-1.025g/m3,污泥沉降比(SV30)在15%-35%。污泥体积指数SVI=20-60ml/g,含水率一般为85%-94%,但其具有优良的沉降速率(可达35-80m/h)是絮状污泥的5-6倍。因此有较高耐水利负荷条件和污染物负荷条件。


    3.2 颗粒污泥与传统活性污泥比较

    指标

    颗粒污泥

    传统活性污泥

    粒径mm

    0.5-2.3

    0.02-0.2

    污泥平均密度(103kg·m-3

    1.004-1.025

    0.800-1.001

    污泥浓度MLSS(g·L-1

    6500-15000

    2500-3500

    沉降速度(m·h-1

    35-80

    5-10

    SVI(ml·g-1

    20-60

    60-150


    4.   微生物多样性  

    颗粒污泥由外至内形成了好氧区、缺氧区、以及厌氧区。微生物有氧代谢,降解有机污染物,同时将氨氮等氧化为硝态氮(NO3-)和亚硝态氮(NO2-)。

    随着扩散进入缺氧和厌氧区后,微生物以NO3和NO2等为电子受体进行代谢,将NO3和NO2反硝化为N2O和N2等低价态氮素而降低污水中氮素污染,同时完成吸磷准备。可见丰富的微生物使得颗粒污泥具备良好的COD、BOD和NH3-N、TN去除效率,并且因其在反应器中MLSS和MLVSS增大,从而有利于增加反应器的污染负荷和容积负荷,提高了系统抗外界冲击负荷的能力,进而减少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

     

    5.   颗粒污泥的成粒理论   

     

    颗粒污泥形成包含物理、化学、生物作用、抗水力、重力、剪切力等作用的复杂过程,目前对于颗粒污泥形成机理仍然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但是从国内外文献来看,与污水处理工艺密切相关的理论得到更多学者认可,但也存在较多争议,需要在研发应用中再探索研究。

     

                                          颗粒污泥成粒理论比较


    理论内容

    争议点

    选择压驱动理论

    大密度颗粒污泥可以得到沉淀,而小密度絮状污泥因其沉淀降性差而被洗脱出系统,致使高密度、易沉降的颗粒污泥保留于反应池中。

    大密度颗粒污泥是经由小密度絮状污泥聚集而成,并在系统中生长和成熟,此选择压驱动颗粒污泥形成理论仍需进一步完善和研究补充。

    自凝聚理论

    微生物在高曝气DO和适当水力剪切作用条件下形成一种密度大、形状规则、活性和传质条件良好的活性污泥颗粒共生聚合体。结合选择压驱动理论,可以顺利解释污泥由絮体成为颗粒的过程。

    研究发现,对于更低选择压下颗粒污泥自分解现场仍然得不到合理解释。需在微生物种群、数量、进水污染浓度、食微比和食物链进行研究。

    基核理论

    传统活性污泥以絮状、球状惰性沉积无机盐为晶核,形成絮状、球状的棕色或棕黄色、紫棕色颗粒污泥。而其核心因厌氧和缺氧而解体为“内核”和“模板”来促成好氧颗粒污泥。

    研究和应用利用生物增效载体为基核的反应池中形成颗粒污泥更快成熟,但是基于颗粒污泥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考虑污染物浓度、微生物种群数量、DO温度、物理、化学、生物、剪切力等等条件应进一步研究探索应用总结。

    胞外多聚物(EPS)理论

    胞外多聚物(EPS)是目前公认度最高的一种理论解释,并证实EPS多寡改变了颗粒污泥形式趋势增强或减弱。

    EPS并不是污泥造粒决定因素。并非所有具备EPS的微生物都聚成颗粒污泥,而细胞表面疏水性下降也减弱了微生物自聚集推动力,所以选择微生物的种群需要进一步研究

    阶段形成理论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提出颗粒污泥形成的三个阶段形成理论。这些理论均提出了微生物通过碰撞-聚集-生长-成熟,后形成颗粒污泥。为今后颗粒污泥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研究。

    需要更多的实际案例、实际数据为基础,再总结、再应用、再研究。

  • 上一篇:热忱欢迎海康威视李江南先生一行莅临指导
    下一篇:污水生物处理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 返回新闻列表

新闻中心

联系方式

  • 服务热线:

    13396505088

      

     

    电话:0571-83537988  

    方案外联部电话:0571-83689021

    商务部电话:0571-83699023

    招投标中心电话:0571-83699023

    投融资部电话:0571-83699023

    创新研发部电话:0571-83689055

    水质化验部电话:0571-83689032

    设计部电话:0571-83689030

    运维部电话:0571-83689055

    电气自动化部电话:0571-83689026

    工程部电话:0571-83689026

    行政人事部电话:0571-83689028

    财务部电话:0571-83689031

    采购部电话:0571-83689026

    公司总机:0571-83689028

    公司传真:0571-83689029